根據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UTD)一項最新的腦影像學研究,確定了與「兒童氣質」和神經發育相關的早期風險因素,可以預測他們是否會在青春期或成年期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
心理學家在早期的研究中發現,每個孩子對不同的狀況都有不同的反應,而這種差異從孩子一出生就明顯表現出來了,這被學界稱為「兒童氣質」。
例如,當幼兒接觸到新的物體、人或情境時,有些會做出積極反應,毫無畏懼地接近,而另一些幼兒則以謹慎或迴避來回應,前者被稱為「非抑制型兒童」,後者則被稱為「抑制型兒童」。
抑制型兒童未來罹患焦慮症、憂鬱症的風險更高
這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JAMA Psychiatry)期刊的研究,在 1989 年到 1993 年間,從 165 名孩子 4 個月大時追蹤到 26 歲,其獨特之處在於以相當長的時間分析孩子的兒童氣質風險。
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心理學教授 Alva Tang 博士說明,為了分析兒童氣質與身心症狀隨著時間而增加的任何關聯,研究人員必須追蹤研究對象數十年,因為全面的綜合性症狀通常要到成年早期才會出現。
Alva Tang 博士指出,抑制型兒童未來更容易罹患焦慮症,尤其是從童年晚期到青春期開始的社交焦慮。至於憂鬱症則較晚發病,通常在成年早期才會出現症狀。一般來說,焦慮症患者未來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高出 50% 至 60%,因此抑制型兒童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更高。
特定腦區活動遲鈍與精神疾病症狀惡化密切相關
在研究中,幼兒被歸類為「非抑制型兒童」與「抑制型兒童」,當他們成為青少年時,在完成一項測驗後接受了「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以測量其大腦對預期獎勵方面的反應。
Alva Tang 博士提到,研究團隊特別關注於大腦的「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這是一個在成人憂鬱症方面經過充分研究的大腦區域,看看它是否與大腦獎勵中樞的適應不良有關。
科學家發現,有一些研究對象在這個大腦區域表現出對潛在金錢獎勵的反應遲鈍。因此,抑制型兒童與長大後憂鬱症狀惡化之間的關聯,僅在青少年時期腹側紋狀體顯示活動遲鈍的人中存在。
Alva Tang 博士指出,這種兒童的「抑制氣質」與青春期焦慮的發展有很強的關聯,但在成年期與憂鬱症的關聯更加密切。然而她強調,並非所有抑制型兒童都會出現焦慮或憂鬱,而是那些表現出遲鈍腦區活動的兒童,特別有可能在成年後變得更加憂鬱。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對於社交焦慮和抑制型兒童的介入措施,可以提高社交和認知技能。額外的介入措施可以針對動機缺陷,例如幫助他們學會創造積極條件,使其能夠與同儕進行社交互動,獲得正面的經歷,這可能減少因脫離社會或錯過正面經歷而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
Alva Tang 博士提到,此項研究強而有力的證據表明,兒童氣質風險因素和對獎勵適應不良的神經認知過程都參與了憂鬱症的發展。研究發現突顯了大腦的不同機制,並將其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增加連結起來,這些結果可以為開發適合個人的預防導向治療方法提供指引。
文/孫珞軒、圖/黃懷賢
1.參考文獻:Striatal Activity to Reward Anticipation as a Moderator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Changes in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早期家庭教育對自閉症兒童有益!專家:父母接受相關培訓可拓寬孩子人生發展
母親對幼兒精心分享回憶有助身心靈健康!研究:可減少孩子成年後憂鬱並提升自尊心
留言列表